2025年08月20日
●常耀宗
从小我们就在长辈“看书去”的督促声中成长,成家立业后又常常勉励晚辈要“多读书”。时至今日,周遭深度阅读的呼声依然不绝。为什么我们始终如此重视阅读呢?
追根溯源,阅读不仅能塑造个人品格,更能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方向。在古代,阅读作为开启智慧、塑造人格、助力家国发展的关键,早已被提上重要日程。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但他勤奋苦读,常常废寝忘食。他在阅读中汲取了儒家经典智慧,立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品格,贯穿了他的一生,成为后世楷模。在当代,阅读的力量无处不在。河南小伙刘政2015年在北大当保安时,每天凌晨两点干完安保巡逻的工作后,便在堆满法律书籍的行军床上刻苦学习。6年里他啃完200多本法律专著,笔记本摞起来比人还高。最终,从保安逆袭成为一名执业律师,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
直观来看,大量的阅读积累不仅能拓宽人的知识边界,还能显著提升写作能力,让思维更敏锐、表达更流畅。今年三月,杭州市丁兰实验中学初三学生张潇冉的作文《旧轨还乡》在网络上走红,探究《旧轨还乡》走红的内在原因,与张潇冉大量阅读有关。她以散文诗般的语言将抽象情感具象化,如“铁轨锈成了记忆里的虚线,故乡洇成了底片上的残影”,展现出她超强的文字功底。通过阅读,张潇冉不仅学会了从生活中发现细节,还能从这些细节中引发对亲情、乡愁以及时代变迁的深刻思考,使作文《旧轨还乡》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度。此文基于对生活的理解与观察,让真情实感自然流淌于字里行间,这种真实、质朴的写作方式在众多模板化作文中脱颖而出,引发了读者的强烈共鸣。从张潇冉作文走红的背后,我们得到启示,写作需要深厚的积累和用心的感悟,而读书是写作的源头活水,唯有潜入书海深处,方能汲取智慧的清泉,滋养文字的根系。
再如,从今年高考全国一卷的作文材料(如“好的故事的力量”)可以看出,阅读对写作的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学习他人如何用文字传递情感与思想。看老舍写想唱歌却“心里直翻腾”,就知道细节能让情感藏在文字里。读艾青“嘶哑的喉咙歌唱”,明白写作会用反差的意象让情感更震撼。穆旦“带血的手拥抱民族”,教会我们用有冲击力的画面写大情怀。所以阅读不是抄技巧,而是要学会把感情和思想变成文字,让自己写的东西有力量且打动人。
阅读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如同一场永无止境的探索之旅。只要翻开书本,就能顺着墨香穿越时空,走进一个个截然不同的精神世界。当我们展阅《论语》,与孔子探讨“仁”“礼”之道;阅读《史记》,置身于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见证英雄豪杰的兴衰成败;品读泰戈尔的诗集,感受那如诗如画的哲思与浪漫;打开《瓦尔登湖》,在梭罗的湖畔独白中聆听自然与心灵的无声对话。通过阅读,我们不必亲身经历,却能领略世间百态,汲取跨越时空的智慧,这是其他任何事物和途径都无法替代的精神盛宴。
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有人或许会问:“短视频、网络文章同样能获取信息,为什么还要花时间阅读呢?”确实,短视频和碎片化阅读能带来即时的快感,但只有静下心来深度阅读,才能真正学到东西,想明白问题,帮助自己进步。前不久,张焱在《光明日报》发表的《今天,更需要深度阅读》一文中说:“当下的人工智能核心在于通过人类与AI的交互闭环实现协同决策、优化模型性能并保障伦理安全。这就要求充分发展人的主体性,而阅读且是深度阅读正是其中重要环节。谁能经受得住深度阅读的磨砺,谁就能在未来的社会中胜出。”易言之,AI虽能高效整合信息,输出观点,但它始终无法具备人类独有的情感洞察与价值判断力。深度阅读恰恰是塑造这种根本素养的关键方式。当我们沉浸在经典作品中,不仅能系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更能跨越时空与作者进行深度的思想对话。在反复思考与剖析文本的过程中,我们的批判思维得以锤炼,独立思考能力持续提升。这些由深度阅读培育出的思维特质,正是人类区别于AI,难以被技术取代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说,唯有保持深度阅读的习惯,才能在AI时代守住思想的主动权,不被海量信息淹没,实现真正的精神成长和自我超越。
无论时代如何更迭,阅读始终是人类精神的基石。它如门,启阅世间万象;它似火,点燃智慧之光,值得我们终生坚守。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