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2日
①开场歌舞《九州同音二人台》。
②二人台与现代科技破壁融合,打造沉浸式观演新体验。
③93岁高龄的自治区级非遗东路二人台代表性传承人郭有山老人现场为大家清唱东路二人台。本报记者 郭小燕 摄
□本报记者 崔峻峰
丝弦里流淌着百年传承的韵味,舞姿中跃动着时代创新的活力。8月18日晚,由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主办的首届内蒙古东路二人台艺术展演周暨蒙晋冀陕四省区优秀剧(节)目展演在商都县开幕。来自蒙晋冀陕四省区的37支代表队、700余名艺人齐聚一堂,将在为期7天的活动中,以原汁原味的传统唱腔与别出心裁的创新演绎,守护东路二人台的根与魂,展现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的蓬勃活力。
东路二人台,是一种融合说唱、舞蹈和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民间艺术,起源于咸丰年间,是乌兰察布市特有的地方剧种。2018年,东路二人台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仅有的四个剧种之一,成功入围348个中国戏曲剧种,并被收录在《中国戏曲志·内蒙古卷》中。2019年,乌兰察布市艺术剧院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单位。
“东路二人台最大的魅力在于扎根民间、贴近生活,而商都县作为发源地,承载着深厚的艺术底蕴,因此我们将活动选址于此。”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介绍,本次展演旨在大力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东路二人台艺术在中国戏曲、民歌领域的影响力,深入推进中华优秀戏曲交流融合。
“东路二人台的魂,就藏在那一口原汁原味的唱腔里。”开幕式上,93岁高龄的自治区级非遗东路二人台代表性传承人郭有山的话道出了传承的真谛。开场歌舞《九州同音二人台》以地道的方言唱词搭配传统的丝弦伴奏,演员们身着绣有地域纹样的服饰,将北疆人民的生动生活场景搬上舞台,一颦一笑间满是对传统的敬畏;二人台呱嘴《走在幸福的大路上》则坚守“呱嘴”技艺的传统韵律,将快板节奏与方言韵脚巧妙融合,让观众在阵阵笑声中真切触摸到民间艺术的烟火气。
“创新不是丢掉传统,而是给老艺术装上新引擎。”开幕式总导演袁凯明解释,“我们既保留‘九腔十八调’的唱腔精髓,又加入现代舞台设计和传播手段,就是想让年轻人愿意靠近、主动传承。”
当传统二人台遇上现代舞台技术,同样碰撞出令人惊喜的火花。舞台上,《兰花花》《山河作台唱起来》两部作品在保留“对唱对舞”传统形式的基础上,巧妙融入电子音乐元素,演员手持电吉他演绎新生活场景,舞台背景屏实时切换草原四季风光,让台下年轻观众连连惊叹“原来二人台可以这么潮”。
“乌兰察布市从去年开始实施东路二人台艺术传习创作展示工程项目,计划用3年时间完成建设工作,打造成本地区东路二人台艺术人才培养和剧目创编的‘集散中心’。”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乌兰察布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马占波表示,各地区要注重培养地方戏曲的创作队伍,用好人才,用活人才,激发创作人员的文化良知和勇气,为民立言,传民心志。
在优秀剧(节)目展演中,各地团队带来的作品更是彰显了东路二人台与地域文化的深度交融。凉城县张福栓二人台剧团带来的《真情》以当地真实故事为蓝本进行改编,讲述身边的暖心故事,让观众在熟悉的地域语境中感受人情温暖;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的《老姐俩走长城》则以独特的视角,将长城文化与二人台艺术相结合,展现出长城沿线的风土人情与时代变迁,为东路二人台注入了新的叙事内涵。
一级演员、张家口戏曲艺术研究院实验团副团长谢峰说:“作为新时期的文艺工作者,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在内容创作上,要歌颂社会正能量、引领社会新风尚,用心讲好中国故事,为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力量。”
展演期间,蒙晋冀陕四省区演出团队走进广场、深入乡镇,通过婉转的唱腔与欢快的舞步把浓郁的黄土风情与草原豪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得现场掌声雷动。从传统剧目的原汁原味到创新节目的焕然一新,从剧场内的专注观赏到网络上的热烈互动,东路二人台正以多元姿态焕发蓬勃生机。
“此次参演的大部分剧目在传承中实现了创新发展。作品取材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紧紧围绕情感纽带与乡村振兴时代主题展开。”国家级非遗项目东路二人台代表性传承人冯来锁表示,无论是民营剧团还是专业院团,都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剧目创新传递百姓心声。希望通过举办此类展演活动,能吸引更多人关注与喜爱东路二人台,为这门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强劲的动力。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