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8月22日
幸福课堂,是知识生长与心灵舒展的共生场域。它打破“填鸭式”教学的桎梏,让学习成为充满愉悦感与成就感的生命体验,在互动与共鸣中滋养师生的精神世界。
幸福课堂的根基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教学应基于学生的主动探索欲,这种启发式教育正是幸福课堂的古老雏形[1]。当教师从“权威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便敢于质疑、乐于表达。如北京某小学推行的“圆桌课堂”,师生围坐讨论,课本知识与生活经验碰撞出思维火花,课堂笑声与辩论声交织,幸福在自由表达中自然流淌。
幸福课堂的核心是成长的获得感。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当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能力的提升、价值的认同,幸福便有了坚实载体[2]。江苏一位教师在数学课堂引入“生活化任务”,让学生分组设计家庭预算方案,枯燥的公式变成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中爱上数学。这种将知识转化为生活力量的过程,正是幸福的源泉[3]。
幸福课堂,终是让师生在教学相长中感受成长的喜悦。它不是刻意营造的热闹,而是知识、情感与生命在碰撞中自然绽放的光彩。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人民教育编辑部.生活化教学案例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兴和县第一中学 陈晓丽
兴和县教学研修中心 薛 骋
岳志敏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