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来袭别乱补 集宁区中医支招出伏养生“收润平衡”

2025年08月22日

●市民看中医调理身体本报记者 李梦娜 摄

□本报记者 李梦娜 朱旭敏

8月19日,持续闷热的三伏天正式落幕。随着秋意渐浓,昼夜温差逐渐拉大,空气也由盛夏的湿润变得干燥,养生随之迎来季节性调整。出伏后气候转变,会对人体机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时养生需讲究科学方法,尤其饮食和生活习惯中的“误区”需格外留意。记者在集宁区走访时,多位市民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实用的养生经验,为大家提供参考。

“夏天就爱吃凉的,冰镇西瓜、冷饮、冰激凌几乎没断过。去年出伏后没及时调整,一天晚上吃完冰镇西瓜,半夜就开始胃痛,折腾了好几天才缓过来。”市民周然回忆起去年的经历仍有感触。后来看中医时,大夫解释,夏天人体脾胃易被湿邪困扰,功能本就虚弱,出伏后气温下降,继续贪凉会给肠胃“雪上加霜”,容易引发腹痛、腹泻。今年立秋刚过,周然就清空了冰箱里的冷饮,餐桌上的凉拌菜换成炒菜,虽然初期觉得少了清爽滋味有些不习惯,但坚持后肠胃明显舒服了很多,再也没出现腹胀不适。

家住巨德新城的赵润清在“祛湿”与“润燥”的平衡上颇有心得。“我夏天爱煮薏米水祛湿,但今年出伏后,朋友提醒秋燥渐起,只喝薏米水会让身体更干,不利于健康。”她笑着说,“现在改煮茯苓百合粥当早餐,茯苓健脾祛湿,百合润肺润燥,两者搭配煮成粥,早上喝一碗,浑身暖暖的,既舒服又养人,身体特别通透。”除了养生粥,赵润清做菜时还会加山药、莲子等食材。“这些药食同源的东西,既能调味又能调理身体,一举两得。”赵润清说。

出伏后的“贴秋膘”习俗,南北差异格外明显。来自南方的苏珊对家乡秋补习俗念念不忘:“以前在老家,出伏时我妈总会炖老鸭汤,说鸭子性凉,能祛残存暑气,还能滋阴润燥,特别适合这个时节。汤里加山药、莲子、枸杞,清香鲜美,味道好还养生。”结婚后随丈夫定居集宁,她入乡随俗过起出伏。“现在家里改吃饺子了,婆婆说饺子像元宝,‘贴秋膘’就是‘补福’,图个吉利。我们最爱韭菜鸡蛋馅,清淡爽口还顶饱,寓意也好。”苏珊说,不管喝鸭汤还是吃饺子,核心都是按季节给身体补营养,只是各地表达方式不同。

入秋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坚持养生多年的李民丰开始顺应节气调作息。“夏天白昼长,晚点睡影响不大;出伏后我每晚9点半就准备睡觉,早上6点多天亮就起床。”李民丰说,古人“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说法很有道理,调整后白天精神足,干活、散步都不累,晚上睡眠质量也更好。李民丰表示,天气转凉后早晚温差能达十来度,出门要加薄外套,尤其保护脖颈、腰部和膝盖这些易受凉部位,春捂秋冻要适度,不能硬扛受凉。

应对秋燥,李民丰有自己的妙招:“入秋后空气干燥,我常煮梨汤,放些川贝和冰糖,补水润嗓子,喝完整个人都滋润了。除了梨汤,推荐早上喝温蜂蜜水,蜂蜜润肺通便,特别适合秋天。我家里还常备银耳、百合,用银耳、百合加冰糖炖着吃,既能当甜点,又能防秋燥,全家都爱吃。”他还分享,每天开窗通风时会在阳台放盆清水,增加室内湿度,缓解空气干燥带来的不适。

运动方面,年轻人陈鑫曾踩过“猛练”的坑。“夏天总去健身房撸铁,追求大汗淋漓的感觉,觉得那样才够爽。入秋后天气凉快了,我还是按老习惯练,结果一次高强度训练后出了一身大汗,当时没觉得啥,第二天就浑身疲惫,嗓子干得厉害。”请教学习中医的表哥后才知道,秋天养生讲究“宜收不宜散”,过度出汗会耗伤津液,加重秋燥。最近他把高强度训练换成慢跑、瑜伽等温和运动,运动后不再大量出汗,身子轻快了不少,随身携带的冰饮料也换成了保温杯里的温水。“现在运动完喝口温水,身体特别舒服,再没出现过之前的疲惫感。”陈鑫说。

集宁区中蒙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刘广表示,出伏后养生核心在于顺应时节变化,遵循“燥则润之”“收则敛之”的原则,兼顾祛湿与润燥、温补与收敛。市民不必盲目跟风,可根据自身年龄、体质调整习惯:脾胃虚弱者多吃山药、小米等健脾食材;易上火者适当食用梨、百合等润燥食物;运动以温和适度为宜,避免过度消耗体力。他特别提醒,出伏后饮食宜“少辛增酸”,少吃辣椒、生姜等辛辣食物,适当吃些葡萄、山楂等酸味水果,帮助收敛肺气。通过科学调理,让身体平稳过渡到秋季,为秋冬健康打下良好基础。

[手机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