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右前旗南营村:让村民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2025年08月29日

□本报记者 孙国俊 通讯员 盖文佳

走进察右前旗土贵乌拉镇南营村,只见硬化道路串联起家家户户,太阳能路灯点亮乡村夜空,文化广场上歌声阵阵,田间大棚里蔬菜长势喜人——一幅“支部强、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的乡村振兴图景正生动铺展。近年来,南营村锚定乡村振兴总要求,以党建为“领航舵”、产业为“强村基”、生态为“宜居韵”、文化为“铸魂笔”,在文明创建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村民的幸福感在家门口升级。

党建引领聚合力,铸牢文明创建“根与魂”

南营村始终把建强村党组织作为文明创建的“压舱石”,以过硬党建激活文明创建动能。村党支部严格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通过政策宣讲会、实地践学、专题研讨等形式,持续强化党员理想信念教育,让党组织成为凝聚人心、引领发展的“主心骨”。

为让文明创建触角延伸至每一户村民,村“两委”干部、党员骨干、村民代表主动担当,牵头组建3支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服务范围覆盖政策理论宣讲、人居环境整治、特殊群体帮扶、矛盾纠纷调解等领域。志愿者每月常态化下沉田间地头、村民家中,倾听群众诉求、解决实际难题——2024年以来,累计为村民办好事实事100余件,小到代缴水电费、大到协调产业帮扶,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如今,“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文明创建热潮在南营村蔚然成风,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文明之花持续绽放的坚实根基。

产业富民固根本,激活文明创建“原动力”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南营村深知,产业兴旺是文明乡风培育的物质基础。立足本地气候温润、土壤肥沃的地域优势,村“两委”将反季节蔬菜种植作为特色产业突破口,逐步打造以“南营”牌蔬菜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形成白菜、青尖椒、玉米及脱水蔬菜四大核心种植品类。

通过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技术,南营村农产品产量与品质双提升:年均产出蔬菜11400吨、玉米1500吨、其他农作物525吨,年产值突破1200万元,昔日的“菜园子”变成了村民增收的“钱袋子”。着眼长远发展,村里还重点推进植物工厂建设,培育现代设施农业新业态,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20万元,让村集体与村民共享发展红利。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更点燃了大家干事创业的热情,为文明创建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生态宜居展新颜,勾勒文明创建“美画卷”

“环境美了,心情顺了,日子才更有奔头。”这是南营村村民对生态宜居的真切期盼。近年来,南营村以“四美”乡村建设为目标,全力推进“一路、一站、一场、一厕、两桥”民生提升工程:2公里硬化道路连通家家户户,彻底告别“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垃圾转运站高效运转,实现生活垃圾“日产日清”;文化广场配齐篮球架、健身器材,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打卡地”;以东营村水冲式厕所示范点为带动,全村建成231个户厕、12个公共水厕,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富民桥、六孔桥顺利通车,打通了农产品运输与村民出行的“梗阻路”。

2024年,村里又实施96户“煤改电”项目,让村民温暖过冬、清洁过冬;安装126盏太阳能路灯,照亮夜间出行路。为守住生态成果,南营村还建立“户内自理、门前三包、巷道专人清扫”的长效管护机制,昔日的“脏乱差”彻底变身“田园美”。“现在村里比城里还干净,饭后去广场散散步、健健身,日子别提多舒心了!”村民们的感慨,道出了生态宜居与文明乡风的深度交融。

文化浸润扬新风,涵养文明创建“精气神”

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也是文明新风的“孵化器”。南营村以文化广场为核心阵地,让文明新风在潜移默化中浸润人心。这座集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区于一体的文化广场,不仅是村民锻炼健身的“健康驿站”,更是传播文明、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

村里的文艺志愿服务队定期在这里“搭台唱戏”:二人台、广场舞、自编自演的小戏曲轮番上演,演员们把移风易俗、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的真实故事搬上舞台,用接地气的表演传递正能量;由60余名妇女组成的秧歌队,更是南营村的“文化名片”,每逢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队员们身着彩服、手持彩扇,踩着欢快的鼓点穿梭在广场上,喜庆的氛围感染着每一个人。这些充满乡土气息的文化活动,让“崇德尚礼、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文明新风落地生根。

如今的南营村,村民们茶余饭后不再是闲聊攀比,而是聚在广场跳舞、健身、话家常,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淳朴向善的村风民风愈发浓厚。

如今的南营村,既有产业兴旺的“实力”,又有生态宜居的“颜值”,更有乡风文明的“气质”。站在新起点,南营村将继续以“四维发力”激活乡村振兴动能,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让文明之花在乡村大地上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手机扫一扫]